联系我们
复旦大学出生缺陷研究室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淞沪路2005号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生命科学学院A601室
邮编:200438
联系电话:021-31246612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淞沪路2005号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生命科学学院A601室
邮编:200438
联系电话:021-31246612
王红艳
1. 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590万,编号2021YFC2701100,2021/10-2024/09):重大出生缺陷中基因突变致病性的系统识别及其非经典致病机制解析。
2. 国家自然基金专家推荐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200万,编号82150008,2022/01 – 2024/12):第二极体参与双受精的遗传学分析及其在雌雄嵌合体发生中的生物学机制。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5万,编号81930036,2020/1-2024/12):“人造精子”在鉴定神经管畸形致病性突变及互作致病研究中的应用示范。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31771669,2018/1-2021/12):父亲叶酸缺乏导致出生缺陷发生的分子机制。
5. 上海市科委 "创新行动计划"基础研究项目:基于"人造精子"技术的复杂疾病建模研究"(编号17JC1400902,2017.7-2020.6) 课题二 基于人造精子技术的出生缺陷建模研究,课题责任人。
6. 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人群重大出生缺陷的成因、机制和早期干预" 课题二 母体内分泌、代谢和营养对出生缺陷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编号2016YFC1000502,2016-2021),课题骨干。
7. 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编号31521003,2016/1-2020/12):新发基因变异的发生机理及其致病机制。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81430005,2015/1-2019/12):赖氨酸同型半胱氨酸修饰致先天性心脏病的作用及机理。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编号81430005,2015-2019年),赖氨酸同型半胱氨酸修饰致先天性心脏病的作用及机理。
10.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代谢物失衡和信号通路异常致出生缺陷的分子机理”(编号2012CB945400,2013-2017年),首席科学家。研究叶酸等代谢物失衡和基因稀有突变导致发育相关信号通路紊乱从而引起神经管畸形等重大出生缺陷的分子机理。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编号81025003,2011-2014年),从事神经管畸形的致病机制研究。
12. 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编号11XD1400900,2011-2013年)。
13. 上海市重点连续支持(编号10JC1401300,2010-2012年)。
14. 973项目课题负责人(编号2007CB511902,2007-2011年),973项目骨干(编号2010CB529601,2010-2014年):负责神经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和智力障碍等缺陷的遗传基础研究。
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30872129,2009-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81270232,2013-2015年):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特征。
16. 教育部重点项目(编号108054,2008-2010年),教育部重大项目(编号313016,2012-2015年)。
17.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编号07pj14013,2007-2009年)。
杨雪艳
1. 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人群重大出生缺陷的成因、机制和早期干预" 课题二 母体内分泌、代谢和营养对出生缺陷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编号2016YFC1000502,2016-2021),课题骨干。
2. 上海市科委 "创新行动计划"基础研究项目:基于"人造精子"技术的复杂疾病建模研究"(编号17JC1400902,2017.7-2020.6) 课题二 基于人造精子技术的出生缺陷建模研究,课题骨干。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编号81472050,2015-2018年):T基因点突变致脊柱测凸的分子机制研究。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项目(编号31000542,2010-2013年):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功能研究。
5.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编号20090071120037,2010-2012年):应用斑马鱼研究Vangl2突变致神经管畸形的发生机制。
6. 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09ZR1404400,2009-2012年):Vangl2基因点突变与神经管畸形发生之间关系初探。
卢磊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项项目(编号82150008,2022/01/01-2024/12/31), 第二极体参与双受精的遗传学分析及其在雌雄嵌合体发生中的生物学机制,参与。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编号81930036,2020/01/01-2024/12/31),“人造精子”在鉴定神经管畸形致病性突变及互作致病研究中的应用示范,参与。
3.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20ZR1404800,2020/07-2023/06),“半克隆小鼠”模型在神经管畸形致病机制研究和致病氨基酸饱和筛查中的应用,主持。
雷秉坤
1. 上海市“地高建”项目青年引进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号:DGF828012/031,2022年。